回顧我國的經濟改革開放史,越來越多的城市樹立起了高樓,生活便利性越來越好,房地產的興榮也帶領起我國的民眾生活的現代化,但是胡同里,街巷里那種鄰里情誼,小社區的溫情似乎也在慢慢被大城里的冷漠,獨行而取代。與許多樓市的開發商不同,太古地產摒棄了訂單式地產的方式,和品牌方的深度捆綁,提升了地段的商業價值同時也提高民用地產的價值。但隨著房地產行業步伐放緩,這種同質化的情況也逐漸顯示出來。
而今天要介紹的太古地產,本質上和萬達為首的訂單式地產有很大的不同。太古地產在國內都是商用地產,除了沒有民用地產的壓力外,太古自2002年進入中國內地以來,上海興業太古匯項目從拿地到開業共耗時13年,成都遠洋太古里用時6年終開業,廣州太古匯也是消磨了10年的時間。
太古地產于1972年成立,致力發展及管理商業、零售、酒店及住宅物業,發展策略集中在主要運輸交匯點的上蓋發展綜合物業項目。太古地產在中國香港的投資物業組合以太古廣場、太古坊及又一城為核心物業。于中國內地,太古地產于北京市、上海市、廣州市和成都市,共擁有五個大型發展項目,當中以北京朝陽區的三里屯太古里和瑜舍酒店最為人熟悉。
太古做商業地產不僅貢獻最精致的建筑,還有豐富的商業內涵,成都遠洋太古里的「快耍慢活」,上海興業太古匯的「愛混敢嗲」,三里屯太古里的「Let's play fashion一起潮玩」。
這種slogan非常恰當的洞察了當地人們的生活狀態,賦予在不同城市的項目中,為每個項目賦予了一種可感知的生活態度。而這卻是人們在其他商業項目中很少有的體驗。成都的慢節奏的悠閑生活,北京城的年輕玩家的荷爾蒙高地,廣州的港式購物體。這種貼合市民的生活方式,是在太古每個項目開始時精準定位和高度執行的結果,也是太古在商業領域長久競爭的軟實力。
作為一家地產商,太古是少有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企業之一,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社區營造不論從建筑的硬件方面,還是在人文的軟件方面,太古都放在了最高的位置。
成都太古里
在硬件方面,成都太古里引進了方所書店,書店名稱出自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的"定是常住,便成方所"。他是集書店、美學生活、咖啡、展覽空間與服飾時尚等混業經營為一體。在體驗上,方所書店鬧中取靜,為太古里添加了一份恬靜的書卷氣。太古里在公共空間上,比較好的協調了個人空間和群體空間上的矛盾性,在巷里的小空間上,以社區的調性,很舒服的安置著個人的休息屬性。
"太古"式慢節奏 注重產品打造和選址策略過去數年間,商業地產進入新周期,輕資產成熱門詞匯,業界迎來一輪"跑馬圈地",就連同是港企的恒隆、新世界亦加快擴張步伐,在這樣的背景下,太古地產以穩扎穩打、精雕細琢的風格在內地的商業地產領域"慢節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