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北京市朝陽區總部企業聯合會特別推出"HEF黨建小課堂100系列"。本系列主講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內容,希望通過我們的小課堂,能讓大家學習到更多的黨建知識,把黨史學習教育作為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的重大契機,充分發揮黨史對總部企業的強大吸引力和感召力,引導大家全面認知歷史、感悟組織光榮、感受自身責任。請記住我們的slogan是"學四史,守初心!"
國立北平圖書館,即今日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前身
民國時期北京的圖書館在動蕩中發展,確立了以公共圖書館系統為主體,以私立圖書館、學校圖書館、社會機構圖書館為補充的近代北京圖書館的基本格局;建立了近代圖書館采購、編目、整理、流通以及編輯出版和業務輔導等基本業務工作秩序,踐行了科學管理的先進理念;開展短期培訓和創立圖書館學專業教育機構,培養了大量圖書館學專業人才;建立了北京圖書館協會、中華圖書館協會等學術組織,起到了行業領導的作用,促進了北京圖書館學術共同體的發展;社會學者和圖書館學專業學者勤于思考、勇于創新、注重服務,奠定了北京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基礎。 溫故才能知新,繼承才能超越,通過回顧民國時期北京圖書館的發展歷程,我們備受啟發: 創新是發展的永恒主題,只有堅持創新,才能讓圖書館的發展獲得不竭動力;只有為市民構建合理的圖書館網,才能真正發揮圖書館的作用;只有提高各類型圖書館的開放程度,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需求,才能讓圖書館真正成為知識的集散地。 跌宕起伏的圖書館事業 民國時期是近代以來北京最為動蕩的時期,在北洋政府統治期間北京是全國的首都,在國民政府統治期間北京是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抗日戰爭期間北京則是日偽政府在華北的統治中心。 這一時期北京的圖書館主要有四種類型:公立圖書館,由政府部門撥款和聘請管理人員,對公眾開放;私立圖書館,由民間組織或私人籌集經費和聘請管理人員,基本對公眾開放;學校圖書館,包括大、中、小學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主要為本校師生等特定人群服務,有些也對市民開放;社會機構圖書館,由社會團體或機構設立,由其自主決定開放程度。 在動蕩的社會背景下,北京的圖書館事業經歷了三個階段。 發展階段(1912-1937): 民國初年,在西學東漸、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北京的圖書館事業從初創到發展,在抗戰前達到民國時期的頂峰階段。據統計,截至抗戰前,北京共有120所圖書館,藏書共計396萬冊。 蕭條階段(1937-1945): 日本的侵略打亂了圖書館的發展節奏,很多圖書館遷往內地,圖書來不及運走,被毀嚴重;一些留在北平的圖書館也遭此劫難,損失慘重。日軍損毀的書刊主要有三類:含有愛國反日以及有關日本殖民地內容的圖書雜志;含有共產黨、國民黨、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等內容的圖書雜志;含有新教育、新思想、新材料的圖書雜志。除被銷毀的圖書外,一部分"違禁" 圖書也被封存,無法流通,圖書館的發展受到嚴重破壞。194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北平當時共有22所圖書館和22所閱書報處,藏書共計229萬冊,比抗戰前減少了167萬冊。 恢復階段(1945-1949): 經過八年抗戰,中國人民終于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了盡快恢復圖書館事業,北京各類圖書館努力恢復館舍原貌,竭力搜集資源,恢復館藏和管理秩序。當時物價飛漲,紙價貴于書價,為避免圖書化為紙漿,教育部撥巨款收購舊書,各館在收回原有館藏的同時,也積極購買抗戰時期散失的私人藏書,在艱難環境中尋求發展機遇。1948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北平共有54所圖書館,雖不及抗戰前數量的一半,但較1940年已經有較大恢復;得益于各方的努力,抗戰勝利后藏書總量比戰前有所增加,1948年達到473萬冊。 時代特征鮮明的發展成果 民國時期是中國新圖書館發軔之始,盡管政局動蕩、戰火連綿,圖書館事業跌宕起伏,但從藏書樓到圖書館的新舊更替,為圖書館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尤其是抗戰前的黃金十年更是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讓這一時期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1. 奠定近代北京圖書館的基本格局 民國時期圖書館法規的頒布,為圖書館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是確立近代圖書館新秩序的標志。 北京作為民國政府機構所在地,率先建立了具有近代特征的各類圖書館,由此奠定了公立圖書館、私立圖書館、學校圖書館、社會機構圖書館互補共存的基本格局。 清末前往歐美考察的政治大臣回國后,極力稱贊西方公共圖書館在啟迪民智方面的巨大作用。 1909年12月17日,學部上奏《擬定京師及各省圖書館通行章程》獲準,該章程指出,京師及各省應先設圖書館一所,各府、廳、州、縣治應各依籌備年限依次設立。 1910年,學部率先在北京建立了具有國家圖書館性質的京師圖書館,并于1912年開始對外開放,后更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即今日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前身。 與此同時,北平的公共圖書館系統逐漸完善,1913年6月,京師圖書館設立分館;1913年10月,京師通俗圖書館成立,后兩館合并,更名為北平市立第一普通圖書館;1917年8月,教育部建立中央公園圖書閱覽所,后更名為北平中山圖書館,還有一所由原八旗學務處附設的通俗圖書館發展而來的北平市立民眾圖書館。
北平中山圖書館,新中國成立后曾由政協開會使用
20世紀30年代,北京的3所市立圖書館與國立北平圖書館形成掎角之勢,并以全市18所閱書報處為網絡節點,建立了圖書館網。 抗戰勝利后,北平的市立圖書館合并為一所,又設立分館,這便是區縣圖書館的雛形,也奠定了北京現代對公眾開放的國、市、區三級公共圖書館系統的基礎。 法律法規不僅為公共圖書館的建立提供了依據,還對私立圖書館作出規定。 《擬定京師及各省圖書館通行章程》第17條規定:"欲自行籌款隨在設立圖書館以惠士林者,聽其設立。"1915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頒布的《圖書館規程》和《通俗圖書館規程》也對私立圖書館作出了規定。北京陸續建立了松坡圖書館、木齋圖書館等私立圖書館,抗戰前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北京的120所圖書館中,私立圖書館有72所,占比60%。 學校圖書館是啟發民智的又一場所。 辛亥革命以后,伴隨著"教育救國"思想的興起,近代西方的大、中、小學三級學校教育體制正式納入中國的學校教育系統。辛亥革命前,北京僅有北京大學及私立匯文中學、私立崇實中學等少數公私立大、中學校;辛亥革命后,陸續新建了一批公私立學校,至抗戰前北京共有21所??埔陨蠈W校,71所中學,421所小學,隨著大、中、小學的建立,學校附設的圖書館也陸續建立起來。 抗戰前??埔陨蠈W?;径冀⒘藞D書館,中學圖書館(含中等職業學校)有64所,而小學圖書館較少,學校圖書館的發展稍顯不均衡。 北京的社團機構圖書館也很活躍。 北京作為文化之都,各種社會團體眾多, 很多機構設有圖書館,社會調查所、中華全國鐵路協會、中華教育改進社等都有自己的圖書館??箲饎倮?,北京還先后出現了北平美國圖書館、法國圖書館、英國文化委員會圖書館等,這些圖書館數量較多,收藏書籍較專一,一般規模不大。 2.建立近代圖書館的基本工作秩序 在封閉的藏書樓時代,圖書管理員的職責只是看管圖書。從民國時期開始,圖書館業務工作出現了圖書采購、編目、整理、流通以及編輯出版和業務輔導等專業分工,業務管理趨向于嚴格、精細,業務工作開始專業化、科學化。 北京最早實現了圖書館業務管理工作的飛躍,建立了近代圖書館管理秩序。 1917年,時任清華圖書館主任的戴志騫赴美國留學,其在1919年回國后對清華圖書館管理工作進行革新。他仿照美國圖書館組織,設主任一人,主要負責對外工作,副主任一人,負責內部業務工作,館內設立參考、購置、編目、出納、登錄、裝訂六部,各負其責,這是國內圖書館最早建立的分部門制度,此后北京的圖書館開始陸續在館內設置分部門,進行分工管理。
北京大學圖書館,前身為京師大學堂藏書樓
1920年5月,北京大學圖書館在李大釗的主持下,對內部組織進行了調整,開始設立登錄課、購書課、編目課、典書課四個業務部門。北海圖書館于1926年3月1日成立,設總務、采訪、編目三科及參考部。京師圖書館于1926年10月對機構進行調整,設立總務、采訪、編目三科。北京的圖書館在業務管理專業化方面,走在全國的前列。
清華學校圖書館,今為清華大學圖書館
分類編目是民國時期圖書館管理的核心技術之一。中國自漢唐以來一直使用四部分類法,至明清漸趨成熟。然而,隨著近代西方文化的傳入,以四部為框架的中國傳統知識系統已無法適應時代的需要,開始向以學科為主的西方知識系統轉變,于是中國學者開始學習風靡世界的杜威分類法,先后出現了"遵杜""仿杜""改杜""補杜" 等各種新式圖書分類法。 1923年,清華圖書館的查修編寫了《杜威書目十類法補編》。1928年,皮高品在任燕京大學圖書館編目部主任時完成了《中國十進分類法》的全部工作。1925年,剛剛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劉國鈞受聘到國立北平圖書館任職,并完成了《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和《中文圖書編目條例》的編寫,使中國圖書分類編目有了標準規范。在四部法與杜威法融合的過程中,北京的學者們作出了突出貢獻。 3.開展圖書館學教育,培養圖書館學專業人才 隨著近代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中國的圖書館學先驅開始嘗試在中國本土培養專業人才,北京先后開辦圖書館學講習會、圖書館學講習班、創辦圖書館學系,成為中國圖書館學專業教育的搖籃。 民國時期圖書館學專業教育主要有短期培訓和專業學校兩種形式。1920年8月2日至21日,清華學校圖書館主任戴志騫在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組織開設了為期3周的暑期圖書館學講習會,來自全國各地的78名學員參加。 戴志騫邀請沈祖榮、鄧萃英、王仲達、李大釗、李翼庭、程伯廬等擔任講師,講課內容包括圖書館教育、圖書館組織及管理法、圖書館編目及分類法等,所有講稿由戴志騫編譯,后編成《圖書館學術講稿》。 這是中國第一次系統地、大規模地宣講新圖書館理論與方法的盛會,開中國近代圖書館學短期培訓班之先河,也是中國圖書館界由學習日本轉向學習美國的標志。 抗戰勝利后,圖書館事業百廢待興,人才急缺,為了盡快培養人才,在北平市立圖書館館長朱勵安的主持下,開辦了為期3個月的圖書館學講習班。首期講習班前后分為三個班:第一班參加者主要是社教機構工作人員;第二班參加者為中等學校圖書館管理人員;第三班參加者為國民學校圖書館管理人員。 1948年3月至6月,共有47位學員參加了講習班,其中10位來自北平市立圖書館,6位來自市立圖書館分館,10位來自國立北平圖書館,6位來自第一、第二民眾教育館,此外還有來自協和醫學院圖書館、北平師范學院圖書館、北平鐵道管理學院圖書館、北平廣播電臺、無線電職業學校、崇仁小學等處的學員。 講習班為北京的圖書館事業培養了人才,由于時局變化,講習班只舉辦了一期。 短期培訓只能解決燃眉之急,開展圖書館學專業教育才是圖書館學者始終努力的方向。1947年,王重民提出要為中國的圖書館事業"造就高深人才",于是在北京大學創辦了圖書館學專業,附設在中國語言文學系。 1948年,圖書館學專業脫離中國語言文學系,成為圖書館學專修科,聘請孫云疇、鄧衍林、關懿嫻等留美歸國人士和資深專家進行教學。 1949 年7月,根據華北高等教育委員會指令,北京大學圖書館學專修科對外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2年,即為今日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的前身。 4.建立學術團體,開展學術活動 自近代圖書館發軔以來,北京的圖書館人一直致力于建立能夠凝聚同行力量的學術團體,搭建可以互相學習、交流心得的平臺,經過努力,北京圖書館界最早建立了統一的學術共同體。
袁同禮
李大釗
1918年12月21日,時任清華學校圖書館代理主任的袁同禮與北大圖書館主任李大釗等共同組織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地方性圖書館專業組織——北京圖書館協會,北京二十多家圖書館參加了該協會成立大會。 1921年冬,由教育界人士發起,成立了在民國時期較有影響的中華教育改進社,下設32個專門委員會,這是第一個全國性的圖書館專業組織。 1923年,中華教育改進社第二屆年會在清華學校舉行,戴志騫的"組織各地方圖書館協會" 的提議在圖書館教育組獲得通過。根據提案,1924年3月30日,戴志騫率先在北京發起成立"北京圖書館協會",這是在中華教育改進社支持下建立的第一個圖書館協會。 北京圖書館協會成立后,天津、南京、上海、河南等地先后建立起地方圖書館協會。建立全國性圖書館協會的時機已經成熟。 1925年4月25日,成立了全國性的圖書館專業組織中華圖書館協會,總部設在國立北平圖書館,該學會的成立確立了北京作為中國圖書館事業中心的地位。 北京圖書館協會設立執行委員會、監察委員會,并設有圖書館設計委員會、叢書聯合目錄委員會、期刊聯合目錄委員會等,編輯出版了《北平各圖書館所藏期刊聯合目錄》《北平各圖書館所藏叢書聯合目錄》《北平各圖書館兒童書目匯編》等,北京圖書館協會成為聯合利用北京各圖書館資源的平臺。 1937年3月7日,北平圖書館協會在北京師大第一附小美術館舉行常會,四十余人參加,這是抗戰前舉行的最后一次會議。 1945年12月2日,北平圖書館協會在國立北平圖書館舉行戰后第一次會議,一百余人參加,代表北平的五十多個圖書館,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前的最后一次會議。會上提出了增設分館、建立分級圖書館的設想,并建議全市公私立中小學盡先設立圖書館。 北平圖書館協會是一個自由的學術共同體, 同時也承擔著行業領導者的職責。作為全國最早建立的地方圖書館協會和學術組織,北平圖書館協會尊重和維護北京圖書館的群體利益,凝聚和團結各館力量,共同促進北京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5.注重服務,實行開放 作為文化之都,北京聚集了一批有見地的支持圖書館事業的社會學者和有思想的圖書館專業學者,在他們的提倡下,北京的圖書館較早接受了西方的"服務""開放"等先進思想和理念。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出任臨時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在教育部設立了社會教育司,掌管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通俗教育及講演會、巡行文庫等,這從行政組織上確立了圖書館的地位。
蔡元培
魯迅
魯迅于1912年任教育部部員兼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主管圖書館工作,并任職京師圖書館。在他們的支持和參與下,北平的圖書館、閱書報處大量增加,圖書館事業逐漸發展壯大。 除社會學者外,北京還有一批在民國時期頗具影響力的專業學者倡導開放服務的理念,如:國立北平圖書館館長袁同禮為讀者創設最佳閱讀環境,提供豐富的館藏,重視參考咨詢,編制多種書目索引,開展館際互借等。 清華學校圖書館主任戴志騫將讀者服務列入圖書館管理法之中,強調圖書館資源的有效利用。 北平市立第一普通圖書館在館長李文裿的領導下,實行了一系列鼓勵市民使用圖書館的措施: 增加晚間開放時間,方便市民閱覽;在圖書館設立兒童部,頒發兒童閱覽證,舉行兒童讀書會等讀書競賽活動;舉行全市巡回圖書借閱展覽,建立市民"圖書館網";開展升學指導服務,為了方便中學生了解報考學校的情況,在館內陳列國內公私立大學、??茖W校及著名中學一覽表、招考簡章、入學指南等;利用廣播電臺,播送讀書指導節目,還編寫話劇《到圖書館里去》, 由圖書館同仁扮演劇中角色,用市民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圖書館深入人心。 此外,北平通俗圖書館也設立圖書流動車,在市內廟會、商場等地開展流動服務。北平教育短波社為了解決小學教師買不起書、買不到書、找不到書、借不到書的困難,創設了郵借圖書館,只要讀者交納一定押金,即可代為借書。 建立開放圖書館的思想在民國時期已經深入圖書館人的心里,圖書館的開放意識逐漸增強,一些學校、社會機構圖書館也向普通讀者開放。清華大學圖書館規定,"其他圖書館或個人經相當之介紹得主任之同意者亦得借閱。" 1915年成立的中國社會政治學會是中國最早的全國性社會科學專業學會,學會圖書館不但為會員服務,還對周邊公眾開放,袁同禮、陶孟和等都曾經擔任過圖書館管理委員會的委員。 北平宣外麻刀胡同私立中才小學校董趙璞華將女兒趙淑賢的四十余件遺物捐給學校,學校將這些遺物折價變賣后,籌款在校內創立了淑賢圖書館,不僅為本校師生服務,也對附近民眾開放。 歷史經驗的現代啟示 1.穩定的社會環境是發展的保證 圖書館屬于上層建筑,其發展與國家的發展基本同步。阻礙圖書館發展的因素主要有社會動蕩、戰爭破壞、人為損壞,其中破壞最大者莫過于戰爭。 抗戰前北平有120所圖書館,1948年僅恢復54所。圖書的損毀更為嚴重,據不完全統計,民國學院圖書館損失59836冊,北平師范大學圖書館損失32794冊,朝陽學院圖書館損失25110冊…… 回顧歷史可見,國家穩定的時期也是圖書館事業大發展的時期,反之,那一時期的圖書館發展就會受到鉗制或破壞。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政局穩定,文化繁榮,圖書館事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所以,只有穩定的社會環境,才能促進圖書館事業的繁榮。 2.創新是發展的原動力 20世紀初,中國最早一批留學歐美的圖書館學家發起了一場以強化圖書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引進和創辦近代圖書館為目標的圖書館運動,促進了古代藏書樓向近代圖書館的轉型。 在這一過程中,北京的圖書館學者不斷創新,率先創立京師圖書館,建立圖書館分部門制度,開設圖書館暑期學校,建立北京圖書館協會等,使北京的圖書館在全國起到示范作用。 21世紀,中國的圖書館正由傳統圖書館向現代圖書館轉型,但創新仍是圖書館發展的不變主題。從北京的圖書館發展史來看,一是思想創新,沒有創新的思想,就沒有創新的辦法,在圖書館的轉型過程中,要敢于超越舊思想,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新思想、新觀點、新學說,指導新時期的工作。 二是管理創新,在創新中求適應,在適應中求發展,今日的圖書館人亦需要創新,要敢于挑戰已經熟悉了的工作程序,不斷創新服務手段和服務方式,唯有如此才能促進中國圖書館事業不斷進步。 3.構建合理的圖書館網 民國時期北京的公共圖書館系統建設受到重視,已經形成了以國、市、區三級公共圖書館為基礎,以全市閱書報處為網絡節點,以私立圖書館、學校圖書館、機構圖書館作為補充的圖書館網的雛形,為后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目前,北京市有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及各區縣聯網圖書館186所,但對于擁有2000萬人口的大城市來說,十多萬人共享一個圖書館,圖書館數量仍然偏少,且分布不均, 聯網圖書館最多的朝陽區有54所,最少的平谷區和延慶區僅各有1所,即使是市區也有差異,除朝陽區外,西城區有32所,海淀區有25所,東城區有24所,而豐臺區僅有2所。 應加大對圖書館的投入,完善圖書館布局,構建合理的圖書館網,以方便市民借閱,提高他們利用圖書館的積極性。 4.提高圖書館開放程度 截止到2012年,全國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書0.58冊,而北京人均公共圖書館藏書為4.46冊,高于全國水平,但這僅僅是對公共圖書館的統計。事實上,除公共圖書館外, 北京還有大量的學校圖書館、機構圖書館和民辦圖書館。